干式螺旋离心泵Product Category
- 15266255971
- 咨询电话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与保障
时间: 2024-04-27 14:48:59 发布源: 干式螺旋离心泵
截止2004年底,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配套机井418万眼,各种农用水泵593万台,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近8000万kW,占全国农用总动力的1/4强。在50万座泵站中,登记在册并实行正规管理的有33.5万座,装机容量2373.5万kW、机井装机2370.6万kW。除此以外还有水轮泵站2.15万处、水轮泵3.5万台、喷灌机组30万台。全国泵站灌排总效益面积达5.3亿亩。其中灌溉面积:4.68亿亩,排涝面积0.62亿亩。全国大型泵站共383处,装机总功率达449万kW。其中,承担防洪排涝的泵站有269处,装机总功率222万kW。
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沿各大流域及其它主要河流、湖泊,修建了堤防、涵闸和泵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水库,拦洪、发电和灌溉工程;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兴建泵站除涝抗旱。随着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建设,在太湖、洞庭湖、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多数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在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区还建成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荒滩旱塬地区的干旱、低产、贫困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大型泵站比较集中的省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小型泵站为补充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等7省。该区泵站的特点是以低扬程轴流泵排涝泵站为主。已建成的大面积泵站灌排地区有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及珠江三角洲等。
在该区内,有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银奖的江都抽水站,轴流泵单机容量亚洲**大的樊口泵站,亚洲**大口径混流泵的皂河站,我国**大口径轴流泵的淮安二站,亚洲装机容量**大的临洪东站。
主要包括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该区泵站的特点是以高扬程双吸式离心泵多级提灌泵站为主;发展速度快、类型较单一,单座泵站规模大;扬程一般在100m以上,**高可达800多米。
由于建站时泵型选择和地形的限制,泵站都建成若干级,每级泵站扬程在30m~80m左右。一处泵站群多为五级以上,**多的高达38级。
该地区分布面广,其面积占大型泵站所在24省总面积的57.33%,但大型泵站的数量和功率仅占全国大型泵站总量的15.7%和13.9%。是以中低扬程灌排泵站为主的地区。包括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下游、珠闽江及长江上游、新疆塔里木流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重庆、新疆12个省(区、市)。
该区泵站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建于四十年代日伪时期的泵站仍在使用。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与海河流域的天津、河北及河南6省(市)。
②黄河下游、长江上游、珠闽江及新疆塔里木流域等以中低扬程提灌泵站为主的地区
全区基本上以中小型提灌泵站为主,将灌区的多座泵站组成一大型泵站系统工程。双吸式离心泵泵型较多,泵站扬程普遍在10~30m,提灌泵站一般为1~2级。包括山东、福建、广西、四川、重庆、新疆6个省(区、市)
(1) 新中国建立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7年)和国家**个五年计划时期。机电灌排 工作的重点是推广改良人力、畜力水车,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这些工程多带有试点性质,其工程的设计、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经验。配套动力多使用煤气机、柴油机或锅驼机,电动机作动力的只占动力总数的1/5~1/6。1957年底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到40万kW。这一时期机电灌排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江河整治,防止洪涝灾害上。
(2)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人民公社化、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机工业的兴起,为灌排泵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排泵站,并在长江中下游、山西、陕西等省陆续兴建了一些大型泵站,为提高中国机电灌排泵站建设和管理上的水准,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了水轮泵。到1965年,灌排泵站动力设备保有量约达200多万kW,电动机占总动力保有量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电力、石油工业的发展,农田灌排动力逐步转向柴油机、电动机并举,并淘汰了煤气机、锅驼机。但有些工程仓促上马,缺乏正规设计,给以后的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3)十年时期(1966~1976年)。灌排泵站的建设与管理受到了巨大冲击和破坏。尽管这一时期泵站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到1978年,全国灌排泵站达41万处,动力1500 kW,其中电力灌排泵站近80%。但相当一部分工程设计标准低,安装使用了许多性能质量不合格的机电设施,水工结构实施工程质量差,大量的工程属“半拉子”工程,可谓“先天不足”。在管理上,原有规章制度废弃,轻视技术管理,“后天失调”更加剧了工程的损坏。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泵站建设与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以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除了新建少数重点大中型泵站工程外,重点进行工程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到1990年底,全国共有灌排 泵站46万座,装机功率2000万kW。
(5)1990年至今,机电灌排工作重点是实现农村机电灌排的改革。同时,面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大量泵站严重老化状况,各级政府加大力度,结合我国大型灌区改造,对部分泵站工程进行了更新改造工作。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和严重的干旱,各地加快了大中型泵站特别是排涝泵站的建设。到2004年底,全国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已近8000万kW。泵站的建设更看重工程质量和自动化监控,朝着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前进。
“堤防保命、泵站保收”。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泵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大型泵站承担着区域性的除涝、灌溉、调水和供水的重任。
(1)在灌溉方面。提灌泵站的灌溉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干旱的减灾方面,**具代表性的是我国西北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西部多数地区自然条件差、缺水严重,在地势高的旱塬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平坦土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于灌溉和耕作。但这些地区水源严重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年降水量在200~400mm,年蒸发量高达3000mm左右,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沙漠化严重。这些地区虽距黄河较近,但水低地高,人畜生存和农业生产常年受到严重的缺水威胁。自六十年代,在甘肃、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陆续兴建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开发利用两岸的水土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地提高,大量灾民从干旱缺水的地区向灌区移民,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温饱、四年致富”的梦想。
(2)在排涝方面。泵站工程的排涝效益以平原湖区**为显着。如湖北的江汉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东北的三江平原、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的周边地区,过去由于洪涝灾害,这些地区许多地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交通阻隔,钉螺成灾。如今它们成了重镇、交通枢纽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这一些地方的人口和资产密度不断增大,泵站的减灾效益也慢慢变得明显。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洪涝灾害损失的淹没综合指数不到1500元/ha;到1990年,淹没综合指数达到5~6万元/ha;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该指数高达25万元/ha以上。
在农业排涝方面,以我国排涝面积**大、装机容量**多的湖北省为例。截止2004年,该省建有各种排涝泵站4205座、8429台,装机121.03万kW,排水流量12946m3/s,排涝受益面积2260万亩。该省泵站多年平均排水量为80亿m3,其中单机功率800kW以上的大型泵站(含大泵站)排水70亿m3。二十多年来,先后战胜了1980、1981、1983、1991、1996、1998、1999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其中在1991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排涝中单机功率800kW以上的大中型泵站发挥了骨干作用,日排水量为4.2亿m3,累计排水量近100亿m3,当年泵站排涝减灾效益达160亿元。
(3)生态环境及其它方面。灌排泵站对受益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北地区高扬程泵站的建成,改变了严酷的荒漠条件,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移,给旱川带来了生机。在风沙滚滚的荒漠区,镶嵌了数十万亩的块块绿洲。还有数十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正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带动下逐年实施。据景泰县气象局42年气象资料,该地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6.6mm,平均风速由3.5m/s减少到2.4m/s,8级以上大风日数由29天减少到14天,相对湿度由46%增加到48%,多年平均蒸发量由3390mm减少到2307.8mm,灌区小气候有了较大改善。
(1)设计不合理,建设标准低。规划设计不合理,工程效益降低,泵站流量减少,机泵效率下降的问题严重。不少泵站的进出水设计不合要求。特别是进水设计不规范,造成进水条件恶化,汽蚀、振动、漩涡的产生使水泵效率和工作性能急剧下降。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力度的治理,大幅度地提高了堤防、涵闸、河道的防洪标准,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时有了可靠保障。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许多泵站防洪标准偏低,不少大型泵站一般仅能达到五年一遇到十年一遇的标准。目前,已达标的灌排面积中由于工程老化灌排标准也在逐年降低。
(2)老化失修严重。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泵站,至今已运行了三十年以上,主机组严重老化,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直线下降,安全可靠性明显降低。许多淘汰过时的设备,给泵站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带来非常大威胁。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碳化、裂缝、沉陷、破损严重,故障频繁发生,维修周期越来越短;闸阀、用于承受压力的管道锈蚀、腐蚀严重,造成爆裂隐患,严重影响了泵站安全运作和效益的发挥。致使泵站效率不断下降,成本一直上升,管理费用一直增长,不少泵站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有些泵站的机组已多年异常运行。
(3)能源消耗超标。我国机电灌排年均耗电160亿kW.h,年均耗油200万t。我国大中型泵站平均装置效率仅40%-50%,能源单耗高达6-7kW.h/(kt.m),距部颁标准电力泵站每台机组要求能源单耗≤5kW.h/(kt.m)相差甚远。据甘肃省统计,334处大中型电灌工程大部分装置效率在30-40%之间,能源单耗在9-6.8kW.h/kt.m。浙江省全省的泵站平均装置效率为32%,年耗电4亿kW.h,按部标准每年浪费用电1亿kW.h。
(4)效益衰减,抗灾能力减弱。由于设备损坏严重,泵站的设备完好率和运行可靠性大幅度的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减弱。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面前重大事故频发,不少泵站面对滔滔洪水不能开机运行。江湖演变、泥沙淤积,加之水情和雨情恶化,汛期长江洪水顶托,使外河水位不断抬高,泵站提排扬程增加。据统计,湖区汛期外河水位普遍提高1.0-2.0m,造成泵站扬程加大,机组超负荷运行,产生剧烈震动,排水流量减少,效率急剧下降,有的泵站在高洪水位时被迫停机。
(5)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泵站普遍缺少自动化监控设施和基本的信息化手段,泵站机组不匹配,不能够实现优化运行,优化调度。泵站管理技术落后,加上后期管理设施改造经费不足,投资匮乏,淘汰的管理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整体而言,泵站相对我国水电、电力等行业,泵站管理手段更为落后和滞后,西部地区与我国东南部省份的泵站相比,甚至在东南一些省的不一样的地区,管理手段差距明显,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6)站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长期以来泵站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维修资金缺乏,运行的成本无保障泵站生产生活设施落后,周围荒山坡地,水质污染,站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泵站没有与外界相连的站区标准道路,交通不便;基层站效益差,职工生活困难,住房简陋,不足以满足工程正常运作的需求。
我国机电灌排事业发展历史不长,因而不象其它水利工程那样,广泛被人们了解和重视。应该看到,从使用规模和装备水平上讲,我国已变成全球上除涝抗旱减灾工程中采用泵站**多的国家之一。尽管机电灌排泵站在我国灌排和防洪、治涝工程中占有半壁江山,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堤防、水库和水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堤防的投入力度,重点堤段已达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从而为除涝工程的续建、配套,特别是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但目前我国大型泵站的除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20年一遇以上的不多。而且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施配套不全,排涝标准年年在下降,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许多泵站由于机组长期带病运行,故障率持续不断的增加,关键时刻不能开机,损失巨大。泵站工程已暴露的和潜在的危险仍在不断增加。
泵站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无论是对经济落后的山区、丘陵地区,还是对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灌排泵站实不可少,且与农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一些泵站因故障或为电费问题扯皮开不了机,引起农民的恐慌;一些地方因水事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泵站管理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属事业单位性质,但又得不到政府的补偿;按企业性质管理,既掺杂了政府行为干预,又得不到企业优惠政策。泵站现行的管理体制,既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机构的改革,各泵站作为纯公益或准公益事业单位,既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又不能作为一个企业主体来运营管理,因此导致泵站工程管理单位事、企不分,观念落后,“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缺乏高层次的技术骨干人员。由于泵站缺乏管理、维护经费,人员工资没有保障,造成业务骨干流失,出现了业务骨干不想来,想来的人又干不成事的现象,给泵站的稳定和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泵站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变化不大,改革力度很小。泵站管理单位缺乏制约机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量非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在机构改革后进入水利站,在一些水利站中,非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水费征收办法难以有效执行,出现旱情或涝情时,泵站所涉及的直接受益面往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广袤无垠的农田,泵站特别是以排涝为主的泵站,所表现的多为社会效益,很难通过直接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就使泵站实施市场经济管理面临很大困难。泵站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经济效益差,许多泵站职工生活困难。在很多方面,泵站的运作和调节一定要通过行政干预和政府行为才能得以实施,让泵站纳入市场经济管理的范畴在全国可能还需很长的时间。
提水灌区的规划问题,主要是处理好近期与长远规划的结合,蓄引提的结合,灌区的分区、分级以及多级提水的级间配合等;排水区的规划,要求在排水区划分问题上做到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主客水分开,即实现等高截流,高水高排,洪涝水分开,河湖田水分开,排蓄结合,分区分级排水等。尽管在规划设计时有了通盘考虑,但往往因资金不到位,配套工程迟迟跟不上,加上水环境的变化,因此导致这些工程能耗大,效益低。特别是一些六七十年代“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带来的问题就更多。
涝区的排水工程及高扬程提灌工程大都是由若干大中型泵站或泵站群组合而成的,各级泵站之间依靠狭窄的渠道和渡槽相连,缺少任何调蓄措施,调水系统的优化运行和调节能力比较差是泵站科学管理的难题。由于各座泵站的机组型号、台数、机组参数及各座泵站整体流量、扬程等均不一致,给系统调节增加了一定难度。一座泵站,甚至一台机组发生故障时,都会给总系统的调节带来困难。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正常的养护维修长期得不到保证。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各地加大了泵站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但从全国各地泵站改造情况能够准确的看出,泵站更新改造的步伐仍然很缓慢,大部分地区的更新改造速度远落后于设备老化速度。长期以来,泵站更新改造缺少中央专项资金。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启动,“十一五”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的实施,有望解决这一个问题。
跨入新世纪,部农水司启动了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并委托灌排发展中心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如下工作:
对全国泵站现在的状况进行了普查。收集掌握了32个省(市、自治区)泵站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全国泵站资料数据库;组成专家组分赴十四个省对50多座大中型泵站进行典型调研。完成了《全国大中泵站调研报告》和《全国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议报告》并报水利部。
以普查与调研的成果为基础,开展了全国泵站规划研究,并完成了《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研究报告》、《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 规划思路报告》;建立了全国泵站综合评估体系和动态数据库;开展了泵站老化的安全鉴定、泵站综合评价分析等工作。
组织编写了《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355),修订了《泵站安装检验收取规范》(SL-356),承担了《泵站更新改造规程》(国标)的编写工作。围绕泵站更新改造举办了数期全国性培训班。
编制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大纲》,水利部向各省布置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对各省规划做了认真审查,并完成了《全国大型泵站“十一五”发展规划》。
灌排发展中心与部农水司、国家发改委共同对鄂、湘、赣、皖中部四省19处大型排涝泵站进行了调研。考察了典型大型排涝泵站建筑物、机电设施、变电所、辅助设备、附属设施及泵站周边水工建筑物。就泵站存在的问题、更新改造规划、水费状况及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编制完成了《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并由水利部批复实施。
灌排发展中心参加了由部农水司组织召开的,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农经司、水利部规计司、农水司以及中部四省发改委、水利厅领导参加的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目标与任务,部署了有关工作。组织制定了《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安全鉴定工作导则》、《泵站安全鉴定文件格式》等一系列办法;完成了两批共66处大型排涝泵站安全鉴定复核工作。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灌溉、防洪、除涝、保安为核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大型泵站的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全方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重点放在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脆弱的灌排区泵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未经更新改造老化严重的泵站;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灌排区泵站;优先安排影响泵站安全运作,或改造后能取得显着效益的泵站主体建筑物和主机组等的关键工程和设备。
以实现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城乡防洪减灾安全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泵站运行可靠性和装置效率,降低泵站能耗,以求得更经济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国家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受益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大型排涝泵站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合理确定泵站管理、运行人员及相关费用,达到泵站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泵站的更新改造,提高泵站机电设备技术水平,实现计算机监控和优化运行,消除工程安全隐患,达到安全、高效、低耗,并通过机组适度增容,适当增加排涝流量,提高泵站防洪、排涝、灌溉标准,全面提高抗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善灌排条件。巩固、扩大灌排区受益保护范围,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1)提高泵站的建设标准及防洪、排涝、灌溉标准, 提高抗御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2)解决主机组和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建筑物严重破损的问题。改善机电设备质量、性能,提高主机组和辅助设备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安全可靠、充分发挥效益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并求得更经济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
(3)提升泵站技术水平和机电设备的等级, 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运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把泵站改造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符合现代风格,采用计算机监控、机组性能和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的全新工程。达到技术的先进性、布局的合理性和工程设计科学化、设备现代化、运行自动化的目标。
(4)改革泵站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现代的综合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现代投资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质量与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人才激励机制。运行管理方式应适应泵站的生产特点、设备水平、技术状态和管理体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与国内和国际先进的水电管理模式相接轨。
(1)泵站水工建筑物技术改造。包括:泵房主体工程,进出水建筑物,流道,上、下游翼墙及直接为泵站服务的辅助水工建筑物,如进水闸、排涝闸、浮动取水站等的加固、维修、拆除或重建。
(2)泵站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包括:主电机、主水泵的大修或更新,泵站管理的变电设备、主要控制电气设备、油气水辅助设备的大修或更新等。
(3)泵站工程辅助设施和金属结构的技术改造。包括:泵站拦污、清污设施,断流设施、检修设施、起重设施等项目的大修或更新;高扬程泵站的长距离压力输水管道的大修或更新等。
(4)泵站工程自动化监控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泵站自动化要因地制宜,不要求全面铺开,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管理能力、技术力量等逐步实施。在建设和改造中,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实现对泵站的主要设备的动态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实现调度通信和视频监控自动化。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调度及管理等。
(5)泵站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泵站的信息化建设应本着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全面规划泵站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向、建设标准和建设任务,分年、分步推进。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的原则。近期以建立信息采集传输,实时监测,实时预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再向建设实时调度和发布管理指令和决策策略过渡。
(6)泵站现代管理技术推广。大型泵站工程管理体制顺畅、运行机制灵活有效,是发挥泵站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任务和职责。加快泵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和状态检修,少人值守等先进的管理模式,研究建立泵站的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泵站水费征收和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强化泵站管理,管好用好泵站工程,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泵站是我国抗洪除涝、灌溉、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改造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对泵站从基础设施、机电设备、辅助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造和改革,而非单纯的泵站工程更新改造。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泵站更新改造工作的领导,加大监控力度,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2)严格国家基建程序,保障项目实施健康有序。认真做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安全鉴定、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和廉政责任制;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充分行使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检查职能;严格项目验收管理以及更新改造项目的审计监督、监察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干部安全。
(3)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和受益者在泵站更新改造中的事权和责任,贯彻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国家重点扶持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其投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应根据财政状况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及时到位。
(4)深化改革,建立良性循环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泵站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费制度的改革,把泵站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更新改造的前提和保障条件。通过深化泵站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加强泵站管理机构内部改革,定编定岗定员定责,优化结构,精简机构,分流冗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大型泵站现代化建设。在泵站更新改造中要特别加强对泵站监测设施、生产生活设施、通信调度设施等管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要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泵站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水平,逐步实现泵站信息监控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管理调度自动化, 推进泵站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泵站更新改造中的应用,搞好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